天空中閃爍的中國“建筑星” |
來源:中國建設報 2015-05-11
|
2015/5/14 15:42:50 |
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國際性、永久性的榮譽,權(quán)威性高、影響力大。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08年8月28日,自1801年發(fā)現(xiàn)第一顆小行星以來,已獲得國際永久編號和國際命名的小行星數(shù)量分別是190128顆和14698顆。在14698顆國際命名的小行星中,有大約122顆是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在122顆小行星中,43顆是以中國科學家姓名命名的。張錦秋是其中之一。她是中國建筑西北院總建筑師、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首批勘察設計大師、何梁何利基金會首位建筑界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獲得者、陜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獲得者。 以建筑師的身份,尤其以女建筑師的身份躋身中國科學家群星系列是相當難得的,在中國建筑界是第一次。它不僅豐富了中國科學界的群星數(shù)量,更重要的是向世界表明中國建筑界英才的獨樹一幟。如何讓科學與文化的思想光芒照得更遠;如何讓靜水流到深處,行健不息;如何從張錦秋院士耕耘奮斗的成功之路上感受到她傳承中國建筑文化使命之光芒。今夜星光閃爍的“張錦秋星”做出了很好的說明。 建筑是技術與藝術的結(jié)晶、是時代精神的產(chǎn)物、是服務社會及公眾需要的空間載體。由“張錦秋星”的命名我想到,在大地上的建筑,在天宇下的“張錦秋星”是一種全時空物化的存在,張錦秋建筑作品昭示著服務社會公眾的神圣精神,“張錦秋星”閃爍著歸屬業(yè)界與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的關照。有人說,偉大也要有人懂,因此有必要歸納她對建筑創(chuàng)作、建筑文化的貢獻。 張錦秋院士啟示文化遺產(chǎn)“鄉(xiāng)愁觀” 作為建筑傳媒人,我們感受到張錦秋院士的作品及學術思想是一種文化尋根的碩果。走進大師的建筑作品,人們有一種凈化心境、煥發(fā)本真的沖動,這里有文心鑄魂,也顯現(xiàn)著一種可貴的“文化征服”。張大師為我們闡釋了一種文化遺產(chǎn)“鄉(xiāng)愁”觀。“鄉(xiāng)愁”作為一種心靈景觀,直觀地存在于游子的心中,對建筑大師張錦秋說來,她的“鄉(xiāng)愁”有對西安古城的“眷戀”、有對城鄉(xiāng)建筑文化實踐的不懈求索。她以莊重、神圣、美感、個性的作品直面“千城一面”的粗糙文化硬性“打造”;她以西安城市建筑向世界表白,為中國城市設計樹立“樣本”。她能使作品恒溫常在,是極其難能可貴的。恰如康德所說:“每一個個體從自我狀態(tài)中超越出來,皆是極端困難的?!睆堝\秋大師依文化遺產(chǎn)思想下的“鄉(xiāng)愁”觀,創(chuàng)造了一種自我啟蒙的新境界:在她的言談與筆下,建筑遺產(chǎn)與歷史大師卓然而立,因為她一再用設計實踐證明,經(jīng)典錘煉的價值不在于實用,而在于文化;筆者認為,其設計風格已成為一種身份,其中有大師們往事未逝的思想、有追源的尋根體驗、有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色、有異質(zhì)同源共同情感的創(chuàng)作超越。“張錦秋星”定會用穿越時空的悠然對話,讓中外建筑界知曉,中國有一位樸實、真切、澄澈的建筑師張錦秋,她能用作品與思想在遼闊天地中讓人們感知美好。筆者認為,張大師有如此旺盛的創(chuàng)作精神,源于其年輕心態(tài)、源于雖靜謐但感召力極強思想的光芒。 張錦秋院士啟示建筑文化“社會觀” 如果說文學以其審美化的獨特形式承載著深邃的民族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感,那建筑對國家、城市乃至公眾就意味著要植根于人們的需要。恰如中國古代一位具有美學思想的文學家柳宗元所云“美不在美,因人而彰”,也就是說全體國民不再是建筑作品消極的旁觀者,而應是積極參與者。這恰如吳良鏞先生在1999年世界建筑師大會上的宣言《建筑學的未來》中所說:“要建構(gòu)全社會的建筑學,建筑師要擔負起社會責任?!闭沁@種“為民”的設計觀,使她的作品與理念猶如鄉(xiāng)土書寫或田園言說。她是積極參加全國“建筑師與文學家”研討會的專家,她的自覺融入“思與詩光澤”的建筑作品,佳構(gòu)天成,在清新淡雅中不失智性,在樸實親切中直抵心靈。她認為,建筑是人居住和活動不可或缺的場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文學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社會精神?!霸谏虾5诙心顣鴷r,幾乎讀遍了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羅曼·羅蘭的譯著,也酷愛唐詩、宋詞、三國、紅樓……在中學還真做了一陣子作家夢……但我最終選擇了藝術與技術相結(jié)合的建筑學。直到現(xiàn)在我設計一座建筑除研究功能、技術以外,都要考慮它所處的文化歷史背景、它的精神和審美作用……”出生于成都的陜西人——張錦秋說她已融入西安這片沃土。 張錦秋院士啟示城市發(fā)展“和諧觀” 張錦秋院士為我們描述的“和諧建筑”有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和而不同”;二是“唱和相應”。聯(lián)系當下,在國際化的設計風潮中,建筑師一方面要勇于汲取來自國際的先進科技及全新的審美意識;另一方面要善于繼承并發(fā)揚本民族優(yōu)秀的建筑傳統(tǒng),凸顯本土文化,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文化、地域特色和時代風貌的和諧建筑?;诤椭C建筑之思,張大師展開了她的群賢莊小區(qū)設計實踐。她認為,作為家的容器或載體的住宅,怎樣才能承載起神圣的使命,這是對建筑師最難的考驗。因此,她全面考慮生活方式、文化習俗、情趣品位,吸取了中國傳統(tǒng)四合院住宅內(nèi)外有序、動靜合宜的布局原則,設計了靈活多樣、可供不同中國家庭選擇的戶型。該項目1999 2001年設計,2002年竣工,迄今雖已過去10多年,但它仍然是大都市中有良好宜居性的綠色家園,其功績歸于張錦秋大師一直恪守的設計理念:其一,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群賢莊設計要在節(jié)能、環(huán)保、智能化方面適度超前,不落伍;其二,300多戶人在此長期共處,不僅需要便捷安全有序的交通,還要保證環(huán)境寧靜、優(yōu)美的公共空間。群賢莊的綠地率達36.3%,景觀設計與建筑設計密切結(jié)合。在設計手法上,采用中國傳統(tǒng)城市里宅旁屋后園林的設計方式。她特別引用林語堂對中國建筑美學的描述“中國美術建筑之優(yōu)點,在懂得仿效自然界的曲線,如園林湖面、如通幽曲徑、如畫椽、如板橋,皆能盡曲折之妙,以近自然為止境”;其三,群賢莊是真正體現(xiàn)城市文化特色的居住小區(qū)。在回眸群賢莊使用多年后體會時,張錦秋大師又說,住宅在城市中具有無可取代的社會意義。和諧城市的創(chuàng)建離不開住宅文化。成功的住宅項目,不僅需要有社會責任感和文化品位的投資者,更離不開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筑師。 ■金磊 http://www.chinajsb.cn/bz/content/2015-05/11/content_157699.htm |